《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等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为中国经济学界所接受,《西方经济学》也成为了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如何教好这门课,怎样将西方经济理论融会贯通,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变外来为我用,既保留西方经济学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和课程相互衔接,是在教学中需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大家普遍反映“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论课程,许多理论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并且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因此,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一、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理论深度
西方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说。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以下的原因,西方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经济学的流派比较多,并且观点经常不一致有的甚至对立,从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时间跨度几个世纪。目前,主流经济学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但是由于流派众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仍然是纷繁复杂。那么,如何组织教学,理顺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作为初学者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因此,如何来给学生讲解,并对它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论以便学生更好地思维也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再者,西方经济学中运用大量高等数学公式和复杂的推导,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工具的作用,并通过推导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第四,西方经济学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它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通过实践的检验,缺乏科学的内在性。所以推导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时,也会有很大的难度。
二、 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基于以上的这些困难,在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虽然,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经验也不足,但从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中大致总结出了几点自己的体会。
1.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与老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课时应先讲述理论,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然后,留出时间列举大量的应用实例,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例如,在讲授“供求理论”时,先给学生讲授需求理论,使学生知道如果要了解需求理论,就需要按照“需求的概念 → 影响需求的因素 →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定律”这样的思路去一步一步分析。这时,老师处于主动地位。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自己总结供给定律,此时,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外,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现实生活中是否有需求定律的反例,即需求定律的例外……。再如,在学习弹性理论时,给学生举出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谷贱伤农”等,请学生运用弹性理论加以解释,并请学生自己给出实例,做出恰当说明。
2. 理论联系实际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经济模型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要回答好学生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一个概念、经济模型、结论都要用一个实例或一个案例加以讲解。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它研究的是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可以利用每一位学生都是消费者这一特点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来分析消费行为。在分析财政政策时,可结合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我国5 100亿元国债的推动力等现实案例来分析财政政策的使用原因、条件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总之,从理论到实践学生才易于理解。
3. 案例教学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事实,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迫使他们不能只带眼睛和耳朵来听课,必须开动脑筋,必须在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否则只能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次上,而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西方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如讲到垄断的利弊分析时,可以结合微软公司分拆的案例;讲到寡头市场时可结合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对其过去和目前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情况做一简单介绍;讲到通货膨胀理论时可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情况;讲到机会成本这个特有的概念时,可结合大学生选择上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明:机会成本就是当你选择了上学而放弃就业使你失去了4年就业应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上学的机会成本。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案例教学可以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有综合性强、理论深度不足等特点。案例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果在原理没有讲清楚以前,就急于经常地讲案例,会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对事物流于肤浅的认识。
4.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时,提出“钻石对人的用途很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请运用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论与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从需求方面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由于世界上水资源量很大,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就非常低。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从供给方面看,由于水资源量很大,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相反,钻石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高,因而钻石价格就相应地昂贵。
5.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相关商品问题时,两种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而两种互补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学生容易混淆。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苹果价格下降对梨的需求量有何影响、剔须刀片价格下降对剔须刀的需求量有何影响”等等,在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离不开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因此,无论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还是进行教学本身,都要充分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科学对待它并且更好地贴近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西方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
商学系 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