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设计以其精确性、简约风格、功能性、实用性、考究的用料、精湛的技艺以及可持续性而闻名,不仅深受瑞士本土民众的喜爱,更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它展现的是一种含蓄而高级的美感,展览包含“原创家具、突破性发明、旅游海报、单人凳、马克斯·比尔特展、最美图书”六大板块,通过200余件跨越400年历史的瑞士标志性设计作品向大众呈现瑞士工艺和瑞士设计的演变过程,是国内截至目前最大、最完整的瑞士设计原件展。
![](/__local/B/9A/C1/97E7AA9DDEA5AEB57A9E51EC463_071BA870_1FC30.png)
![](/__local/2/89/EF/88D9913055974DA2CC592C0AFAA_7426EC66_48334.png)
瑞士设计的环保可持续理念体现在设计的实用性及对美学和家具意义的思考。通过这场展览清晰的时间梳理,更多的了解设计背后的发展阶段与思考模式,由伯格夫妇(苏西·伯格和乌利·伯格)设计的"人形”置物架是以乌利伯格的身材为模型的一款立式书架,包合了34个分隔空间,可以存放书籍和其他各类物品。初次见到这件展品会让人驻足思考,如果把身体分区,那么大脑里装了什么书,身体又装了什么书?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是被动塞进去的,又有哪些是自己真正热爱学习主动接收的,好的艺术作品不仅带来了感官上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深度的思考。
瑞士的设计教育作为一种经典范式(尤其在平面设计领域),在设计教育领域中除了所谓的设计专业未来发展的理想,对于设计的现实性视野也尤为重要,中国的产业发展供应链非常齐全,但是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仍在于中国供应链背后的产业服务链。服务链背后一个重要环节就包括设计服务。对于设计的现实服务首先体现在一句较为经典的“一切在于细节”,而从教育模式的内容看就体现出了瑞士设计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在建筑还是工业或是平面中。如展出的“兰迪椅”、瑞士平面设计中的国际文字设计风格中所体现的那般,设计教育的核心都体现在设计的细节。对中国来说即便参照和借鉴他人的设计,如果自身缺少设计意识,也甚至很难体现出细节的完美。因为细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研究与现代价值的理解。当设计迈出了模仿阶段,可需要真正重新打磨细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更注重细节。
![](/__local/5/27/8E/9C12433F26E2CF6D13AF0F043BE_29F5E6B7_35837.png)
![](/__local/9/5C/1C/FBCCD0156CDFB908767B97E643F_3DE60504_3739A.png)
![](/system/editor/ueditor_news/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从艺术史角度,观看“瑞士经典设计展”非常有意义。通过对瑞士设计400年来设计精髓的梳理,我们能看到欧洲或西方的设计史或艺术史,是对历史的溯源。展览中可以看到初期到之后包豪斯对瑞士设计的影响,还有受到维也纳分离派、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直至自身提炼出一种非常极简精良的风格,到近年来关注对未来的设想,包括环保议题。
(文/图 尚申豪)
![](/system/editor/ueditor_news/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