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王洪伟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在我校成功大会堂作了题为《中原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专题讲座。2018级本科生140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我校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杨松柏主持。

讲座开始前,王洪伟教授首先播放了他2016年邀请艺术家组织拍摄的神垕影像民族志题材的《瓷区的孩子》的纪录片花絮,以此强调从事中国陶瓷研究归根结底是人的研究,学术研究必须心怀热情和信仰才会有所作为。为了使参加讲座的师生对钧窑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直观认知,王洪伟教授从钧窑原产地禹州和神垕纵向传承的视角和中国及海外钧窑系横向传播的视角展示了钧窑创烧以来各个时期的钧瓷器物影像。师生们为窑变多彩的钧瓷工艺美学特性深为震撼。
讲座上,王洪伟教授从十个方面讲述了中原陶瓷学的历史脉络、理论及其方法;中原陶瓷学提出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为何中原陶瓷学,何谓中原陶瓷学,如何中原陶瓷学;中原陶瓷学说发展演变与框架体系;中原陶瓷学学科建设与战略设想;中原陶瓷代表钧瓷、汝瓷、焦作当阳峪绞胎瓷;中原陶瓷产业化,陶瓷文化与旅游小镇建设等等。

最后,王洪伟教授提出,中原陶瓷文化建设怀抱这样的一种实践追求:不仅仅贯穿性地记述中原阔大腹地的陶瓷文化遗产,更浓墨重彩地深度分析、解释钧窑文明历史及其当下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建构迈进丰富多元时代的中原陶瓷学理论方法体系。中原陶瓷学研究以“钧窑”作为方法,拆除掉日益精细化的现代学科之间的屏障,以面对当下和未来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从最少污染、最具中国文明积淀厚度的底层手工业、民间艺术研究为突破点,穿梭于历史和当下,带着敬畏整理、发掘和梳理我们的钧窑历史资源,带着反思和批判关注我们赖以寄托的当下田野,感受和把握整体性的“钧窑中国”。中原陶瓷学建设更秉持这样的一种理论雄心:以延续传承而来的“钧窑文明”实体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资源”和“中原经验”内在运作机制和变迁规则的挖掘性梳理,达致“认识中国”、“凝炼理论”的研究宗旨;以充分的“理论自觉”,着意从中国传统钧窑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线索里提炼本土性的社会科学概念,开创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年来,我院持续培育“商科、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积极顺应新商业、新技术的变化,通过“物理+”“化学+”的方式,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产业行业类特色课程,融入新商科元素,全面实施应然的课程体系。此次讲座正是地方特色产业专题课程系列讲座之一,旨在以优质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为载体,培养具有扎实商科专业知识背景的现代化商科人才。
(文/刘法权 图/工商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王洪伟,汉族,1971年12月出生,河南禹州神垕镇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文化地理学博士后。现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地理学、中原陶瓷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负责人、河南大学中国钧窑学研究院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人类学、艺术地理学、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中国陶瓷学、钧窑学。首倡建构“中原陶瓷学”“钧窑学”学科理论方法体系,推动中国陶瓷史的“中原转向”和“当代转向”;倡导中国陶瓷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中国陶瓷文明,成就斐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钧窑通史》《传统文化隐喻》《中国钧瓷艺人录》《另一种钧窑史》《扎根的现代性——当代中国钧窑先锋艺术展》《再造传统》《铜系青蓝釉》《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反思——以钧窑作为方法》等学术专著十部;在《光明日报》《社会》《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等权威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5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开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六次。近年来,组织策划20多次国内国际陶瓷学术、艺术交流活动,在海内外影响深远。